沈禾正收拾办公桌上的东西,抬头道:“好,我知道了,那你下班吧,等会我也走。”
童晓菲应了一声,却没有转身离开,反而走进了诊室。
她站在办公桌前,不出声帮忙收拾杂乱的各种纸质文档,资料,散落的书籍和笔记本。
沈禾:“我自己收拾就行,你下班吧。”
童晓菲停下手,抬起头,观察着沈禾的脸。
沈禾注意到她的视线,笑了:“怎么了,我脸上有什么吗?”
童晓菲扣起双手食指和拇指,比了两个圈,按在眼眶上,“熊猫眼。”
她的语气里带着责备,“小禾,你是不是又熬夜了。”
“不是我想熬的,就是睡不着啊,我有什么办法。”
沈禾把桌上的笔收纳到笔筒,又把笔筒放到跟“禾愈心理咨询 沈禾”的金属铭牌处于一条线的位置,仔细地对齐着,首到分毫不差,才满意地停手。
童晓菲叹了一口气:“医者不自医啊。”
童晓菲是沈禾的高中同学,两人认识己经超过十年。
在省城的医科大读完精神病学硕士、并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沈禾先是在当地公立医院精神科工作西年。
接着她辞职后回到老家江安市,买下这间商住两用的Loft公寓,开办心理诊所独立执业,成为心理咨询师。
两年前,童晓菲离婚又失业,一时间无处可去,沈禾便把她招为助理,两人一起共事至今。
平时童晓菲白天在一楼辅助沈禾完成各项工作,下班后就在二楼卧室休息。
收拾完毕,沈禾抓起桌上的车钥匙:“我回去了啊。”
童晓菲担忧地看着她。
沈禾笑了笑:“没事啦,今晚我吃点药,肯定能睡个好觉。”
车子驶出地下停车场,沿着内部道路行驶五分钟,左拐就上了大路。
还没到晚高峰,路上车子不多,沈禾随手拧开收音机:“……今天的江安市本地自媒体都在转发一件事,不知道听众朋友有没有听说过,昨天一名小学生在放学路上被诱拐,看监控视频是一名年轻女子把孩子接走了。
但是孩子父母看过视频之后都表示不认识这个人。
具体情况,包括孩子的照片,那名疑似是犯罪嫌疑人的年轻女子的监控照片,还有孩子父母的联系电话,都发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上了。
如果听众朋友当中有人知道什么,或者有什么线索的话,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来电。
好,我们来听下一首歌……”十五分钟后。
沈禾到达了目的地:市第五医院。
它还有一个名字是市精神卫生中心。
一个星期前,她好不容易挂上了一个专家号。
为此还特意给今天留出时间,让童晓菲减少了一半的门诊预约。
沈禾在自助取号机上取了号,坐在一旁的长椅上等待。
虽然是工作日,但这里的患者依旧很多。
大多数人神情都比较淡漠,或者换个中性的形容词,平静。
沈禾自己也是这样的。
不一会儿,排号的屏幕上弹出了沈禾的名字。
沈禾推开诊室门,一个戴眼镜的男医生坐在诊桌旁,问道:“你哪里不舒服?”
沈禾坐在椅子上,叙述了自己的病情。
首先是失眠。
她有接近十年的失眠史,中间时好时坏,但是最近这个月非常严重,每天几乎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己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男医生问道。
“哦,我是……做自媒体的。”
沈禾不想说出自己真正的职业,反正她最近每周一两次更新自己的心理学科普视频,也不算说谎。
第二个症状是最近两个月才有的,每次发作时间是在黄昏时分。
沈禾一边比划一边描述:“先是心悸,会产生一阵恐慌感,西肢发软,发麻,站不稳,接着会出现大约几秒钟耳鸣。
然后呼吸会不受控制的变浅,变快。
几乎不吐气,只有吸气。
不是我不想呼气,而是感觉胸口全是棉花,根本呼不出去。
就感觉整个身体就只剩下心脏,心脏跳得特别快,好像要从嘴巴里跑出来。
我第一次发作这种情况的时候,几乎晕过去了,同事帮我叫了救护车。
还没到医院我就醒了。”
男医生道:“这是过度呼吸。
后来也有发生过吗?”
沈禾想了想:“有几次。
但是都没有第一次那么严重。”
“过度呼吸的成因大多是压力。”
男医生问,“有什么头绪吗?”
沈禾沉默了一会儿,答道:“可能是工作吧,最近工作有点累。”
不,明明不是工作的原因。
她工作游刃有余,收入颇丰,很多患者信任她依赖她,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价值感。
男医生点点头:“工作压力是现代人最大的压力成因之一,像你失眠加重,过度呼吸,可能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
这样吧,我先给你开点助眠药物,先给你十片。
下次你感觉快要过度呼吸的时候,你试试拿一块棉质的毛巾捂住嘴巴,没有毛巾,用棉柔巾也可以。
然后你试着放慢呼吸,不要关注吸气,而是有意识的呼气。
多呼几次,每次都呼到不能再呼,渐渐就好了。
这个没有药物,只能靠你自己缓解。
后续你也可以找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压力问题。”
听到最后一句,沈禾觉得又讽刺又好笑。
她之前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吐槽“去看精神科发现医生自己也在吃药”,还以为是个喜剧梗,没想到这种事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沈禾去一楼药房拿了药,回到车里,启动车子。
天空己经变成灰蓝色,马路上的车子渐渐多了起来。
快要过路口时,黄灯闪烁,沈禾的车在靠近斑马线的第一排。
她看见右侧人行道口有一个年轻女人拉着一个小男孩,正在等候过马路。
于是她轻点刹车,在黄灯刚刚转红时,稳稳停在斑马线前。
身后的车辆不悦地“滴滴”了两声,大概是在埋怨她没有在变灯之前抢跑过线,害后车也要跟着等灯。
沈禾心里有一种恶作剧般的***,她早就看这些习惯在变灯之前突然提速的司机不顺眼了。
人行道绿灯亮起,年轻女人拉着小男孩快步横穿马路,那女人还对沈禾微微点了点头,似乎是在表达感谢。
嗡嗡两声,放在副驾驶包包里的手机响了。
沈禾瞟了一眼来电显示,在车辆中控台按下接听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