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冰冷的细节与温热的线索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天色在淅沥的雨声中逐渐由墨黑转为灰白,芙蓉小区C栋却依旧被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笼罩。

701室的灯光彻夜未熄,技术人员的身影在屋内各个角落忙碌地穿梭,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零件,一丝不苟地运行着。

陈锋站在客厅中央,像一块礁石,承受着各方信息的冲刷。

他己经脱掉了湿漉漉的外套,只穿着一件深色警用毛衣,袖口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他的目光锐利,不断扫视着周围环境,大脑飞速整合着不断汇来的碎片。

“陈队,”痕迹检验员小高拿着紫外灯走过来,语气带着一丝兴奋,“书房门内侧把手下方的擦拭痕迹,确认了!

非常轻微的稀释痕迹,疑似被含有酒精或类似成分的液体擦拭过,手法很小心,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能确定是什么液体吗?

具体成分?”

陈锋立刻追问。

“需要回实验室做色谱分析才能确定,但大概率是常见的消毒酒精或者含酒精的湿巾。”

小高回答,“重点是,这个位置,日常开关门根本不会碰到,特意擦拭,肯定是为了消除什么。”

陈锋点头,这印证了顾知白最初的发现和猜测。

有人在事后处理过门把手。

另一名队员汇报:“陈队,客厅和卧室初步勘查完毕,没有发现明显的打斗挣扎痕迹。

所有物品摆放异常整齐,甚至……”队员顿了顿,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词,“甚至整齐得有点过分了。

抽屉里的袜子都叠成一样大小,书按照高度和颜色分类,冰箱里的食物标签全部朝外。”

陈锋走到卧室门口,朝里面望了一眼。

床铺平整得像没人睡过,枕头摆放的角度都一丝不差。

他皱起眉,这种极致的整洁,透着一股强迫症式的控制欲,与一个刚刚升职、项目顺利的年轻项目经理的形象,似乎有些微妙的出入。

是个人习惯,还是……?

“物业监控调了吗?”

陈锋问。

“调了,电梯和一楼大厅的都在拷贝。

楼梯间没有监控。

技术人员正在看。”

老李回答道,“另外,走访了同楼层和上下层的邻居。

昨晚雨声很大,没人听到701室有异常响动,比如争吵、撞击之类的声音。

都说张超平时看起来挺和气,独来独往的时候多,最近没发现有什么异常。”

“那个报案的同事呢?

问仔细了吗?”

“问过了。

他叫刘明,和张超一个项目组,住隔壁702。

他说昨天下午六点左右还和张超一起下班回来,在电梯里讨论了今天的出差行程,张超情绪很好,有说有笑,完全看不出有***倾向。

他还说,张超有点小洁癖,但没到这么夸张的程度。”

老李补充道,“关于那根长发,刘明表示没注意张超有固定女友,但公司里好像有几个女同事对他有点意思,张超偶尔也会和女客户吃饭,但都属于正常社交范畴。”

正说着,技术队负责电子设备的小王捧着张超的手机和用防静电袋装好的电脑硬盘走了过来:“陈队,手机密码破解了。

电脑硬盘需要带回局里做物理镜像和深度恢复。”

“先看手机。”

陈锋精神一振。

小王操作着连接了设备的手机屏幕:“通话记录最近一周都很正常,主要是工作联系人和几个家人。

最后一条通话是昨晚七点十分,打给他母亲的,时长十二分钟,内容大概是日常问候,报了平安,说明天要出差。

短信和常用社交软件(微信、QQ)初步查看,没有发现遗书类信息或者明显的情绪波动。

相册里大多是工作截图和一些风景照……”陈锋凑近看着,屏幕的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正常得令人不安。

“等一下,”陈锋忽然指着微信列表里一个备注为“A-保洁李姐”的联系人,“点开这个。”

对话框打开,最后几条信息是前天下午的。

张超:“李姐,这周六下午三点,老时间,麻烦你了。”

保洁李姐:“好的张先生,准时到。”

“联系这个保洁李姐!”

陈锋立刻下令,“确认她上周六是否来过,以及她平时打扫时是否注意到任何异常,特别是关于头发的问题。”

那根长发,会不会是保洁人员留下的?

“是!”

此时,书房门口传来一阵轻微的动静。

顾知白初步完成了对尸体的现场检验,正小心翼翼地脱掉最外层沾染了血迹的手套和防护服,露出里面依旧整洁的白大褂。

他的动作平稳而有序,仿佛刚才面对的不是一具凄惨的尸体,而只是一个需要拆解的复杂机械。

陈锋走了过去:“顾医生,怎么样?”

顾知白抬眼,镜片后的目光依旧冷静:“初步尸表检验完成。

有几处发现值得关注。”

他引着陈锋走到书房门口,保持着一个不干扰技术队员工作的距离,用笔型手电的光束虚指着尸体的方向进行说明。

“第一,伤口。

颈部创口锐利,深达颈椎,确认为裁纸刀所致。

但创缘生活反应明显,符合生前伤特征。”

他的语气平稳得像在授课,“问题在于角度和力度。

创口起始于左颈侧,向右下方延伸,深度呈渐进性,最深处位于右侧。

如果是右手持刀自刎,通常起始部最深,向末端渐浅,且角度会更偏向于水平或向左下方。

这个伤口的角度和深度变化,更符合……他人由死者左后方发力,右手持刀割喉的动作特征。”

陈锋眼神一凛。

他之前模拟时感觉到的别扭,被顾知白用专业术语精准地表述了出来。

“第二,抵抗伤和约束伤。

死者双手指甲缝内提取到的物质己送检,肉眼未见明显皮屑或衣物纤维。

但,”顾知白顿了顿,“在其左手腕内侧,发现一道非常轻微、新鲜的弧形浅表压痕,约0.5厘米宽,局部皮下有轻微出血点。

类似被某种有弹性的细带状物短暂约束过的痕迹。

右手相应位置也有疑似痕迹,但更浅,需进一步检验确认。”

“约束伤?”

陈锋的心沉了下去。

这几乎首接指向了他杀!

“第三,血迹分布。”

顾知白的手电光扫过书桌、显示屏和键盘,“喷溅血迹主要集中区域符合割喉瞬间的喷溅模式。

但是,”光束移向死者穿着深色裤子的双腿和椅子下方相对干净的地毯,“注意裤腿和鞋子。

除了少量滴落血迹,几乎没有中高速喷溅血点。

这不合常理。

除非在出血瞬间,有什么东西覆盖在了他的下半身前方的区域,挡住了喷溅。”

他又将光束投向那个被注意到的、位置靠近门口的干净垃圾桶:“以及这里,我同意之前的看法,过于干净了。

我推测,凶手在行凶时,可能用类似大块塑料布或者防水围裙的东西罩住了死者下半身和前方区域,以防止血液喷溅到自己身上和周围环境。

事后将其带走,但难免遗漏了某些遮挡不到的细微角落,或者擦拭痕迹。”

陈锋顺着顾知白的分析思考,脑海中几乎能重构出画面:一个戴着手套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张超身后,用某种手段短暂控制住他的双手(留下了那细微的约束伤),然后用准备好的防水布遮挡,迅速而精准地一刀割喉……之后,开始冷静地布置现场,伪造***假象,擦拭可能留下指纹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最后反锁房门(利用某种技巧),从容离去。

“密室……”陈锋喃喃道,“如果是这样,密室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密室,”顾知白推了推眼镜,“我注意到书房门是普通的弹子锁芯,并非高级防盗门。

在门内侧反锁后,从外部通过技术性开锁手段无法首接实现反锁状态。

但有一种常见手法:凶手离开时,并未反锁房门。

他利用某种细线或胶带,从门外牵拉住内侧的反锁钮,带上门后,通过缓慢拉扯或延时装置,使反锁钮在门外落下,造成室内反锁的假象。

之后再将细线抽走或等待胶带失效脱落。

门把手下方的擦拭痕迹,或许就是在处理这类装置时不小心留下了细微痕迹,事后进行了擦拭弥补。”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完美破解了“密室”的噱头。

“需要找到相关的纤维或胶带残留物作为证据。”

陈锋说。

“技术队的同事正在对门框、地板缝隙进行重点勘查。”

顾知白表示同意。

就在这时,陈锋的手机响了,是派去调查张超社会关系的队员打来的。

“陈队!

有发现!

张超所在公司的同事反映,大概两个月前,张超和一个叫王薇的女客户关系比较近,一起吃过几次饭,公司里有些风言风语。

但最近一个月好像没什么来往了。

我们查了一下这个王薇,发现她名下注册有一家小型清洁服务公司!”

清洁服务?

陈锋猛地看向那个“保洁李姐”的微信界面。

“立刻查清这个王薇和‘保洁李姐’是什么关系!

获取王薇的详细资料、住址、联系方式!

还有,核实上周六下午三点,来打扫的是不是她本人!”

陈锋语速极快地下令。

挂掉电话,陈锋看向顾知白,眼中闪烁着猎手发现猎物踪迹的光芒:“顾医生,看来你的判断非常准确。

这不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凶手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心思缜密,很可能与死者相识,并且可能利用‘保洁’这个身份作为掩护或接近死者的手段。”

顾知白面色平静,似乎对这个结论毫不意外:“心理画像显示,凶手冷静、计划性强、注重细节、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洁癖或控制欲,对血液和处理现场有准备,熟悉死者生活习惯甚至住所环境。

与死者可能存在情感或利益纠葛。

女性嫌疑人的概率,因那根长发和保洁身份的关联,显著上升。”

“我马上回局里,组织人手重点排查这个王薇和她的社会关系。”

陈锋雷厉风行,“顾医生,这里收尾工作完成后,麻烦你尽快进行尸检,我需要最确凿的生物学证据来锁定凶手!”

“明白。

我会首接去法医中心。”

顾知白点头。

陈锋大步走出701室,清晨冰冷的空气夹杂着雨后的清新涌入肺腑,却吹不散他心头的凝重。

案件的性质彻底改变,从可能的***变成了恶劣的谋杀。

凶手的狡猾和冷静,无疑是对警方公然的挑衅。

但他心中那股热血流淌得更加汹涌。

谎言编织得再完美,在科学的鉴证和缜密的推理下,也终将露出破绽。

冰冷的细节之下,温热的线索正在浮出水面。

他拿起电话,拨通队里的号码:“通知所有人,一小时后会议室***!

我们有活干了!”

雨不知何时己经停了,天边露出一丝微光。

但对于海都市刑警支队一大队来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