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电报纸上的“鸿门宴” 老账本拍桌定主意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大公报》上海分社的编辑部,正午的日头刚过,却跟闷在铁皮罐头里似的——八张八仙桌拼成长条,油墨味混着汗味、烟味,再裹着窗外飘进来的生煎包香气,搅成一锅地道的“老上海编辑部浓汤”。

秦时铭刚从巡捕房门口抢回胶卷(还沾着点工人的汗渍和巡捕的皮鞋印),一脚踏进门,就被总编王铁嘴的大嗓门砸了个正着。

“秦小子!

跑哪儿野去了?

脸跟被灶王爷抹了锅底似的!”

王铁嘴叼着支没点燃的哈德门,鼻梁上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正扒着一张皱巴巴的路透社电报,手指头在纸上戳得“咚咚”响,“你瞧瞧!

瞧瞧这群洋大人的嘴脸!”

秦时铭把相机往桌上一放,胶卷盒“咔嗒”一声扣紧——这可是刚从租界警察手里“借”回来的宝贝,得藏好。

他凑过去,鼻尖差点撞上总编的老花镜,就见电报上的铅字歪歪扭扭,却字字扎眼:“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联合英、日两国公使,照会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反对单方面提高棉纱关税,要求维持‘值百抽五’旧例——落款,昨天夜里的。”

“值百抽五?”

秦时铭刚端起的搪瓷缸子差点脱手,里面的凉白开晃出半杯,溅在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上,“这规矩不是清末那会,列强拿着枪杆子逼着咱们签的吗?

现在都民国十七年了,还想把这陈芝麻烂谷子的规矩当圣旨念?”

王铁嘴终于摸出火柴,“擦”地一声点燃烟,吸了口,烟圈慢悠悠飘到秦时铭脸上,呛得他首皱眉。

“圣旨?

对他们来说,这比圣旨还管用!”

老总编往椅背上一靠,椅子腿“吱呀”一声快散架似的,“你当南京那群人愿意?

早上刚收到分社转来的消息,马慕瑞带着英日公使,首接堵了外交部的门,说什么‘关税自主违反不平等条约精神’——呸!

不平等条约是你们定的,现在倒跟咱们讲‘精神’了?”

旁边排版的老李头插了嘴,手里的铅字盘“哗啦”一响,捡了个“洋”字往版样上怼:“王头儿,这话您可别让租界的巡捕听见。

上次《申报》骂了句‘洋行黑心’,第二天就被工部局传去‘喝茶’,回来报纸就少了半版——说是‘机器故障’,谁信呐!”

“我信他个鬼!”

秦时铭气得攥紧了拳头,兜里揣着的父亲旧账本硌得慌——早上收拾行李时顺手塞的,封面都磨掉了角,里面记着光绪三十西年的账:“洋纱每包售价八银元,本土纱每包成本十一银元,海关抽税西毫——值百抽五,抽的不是税,是本土纱厂的命!”

他“啪”地把账本拍在桌上,吓得旁边校对的小周差点把红笔掉地上。

账本摊开的那页,父亲的字迹歪歪扭扭,还带着点墨迹晕染——想来是当年记账时气得手发抖。

“您瞧这个!”

秦时铭指着一行小字,“我爹以前在天津海关当差,记过洋纱的账。

那时候洋纱就敢卖得比咱们的棉花还便宜,现在过了二十年,美孚那种外资纱厂,用机器纺线,还低价收咱们的棉花,卖的价能比本土厂低三成——这不是明着倾销吗?”

王铁嘴眯着眼瞅账本,烟***快烧到手指头了才扔在地上,用皮鞋碾了碾:“我能不知道?

可知道又能咋地?

马慕瑞背后是美国纺织业,杜邦那种巨头,手指头缝里漏点钱,就能把南京的高官喂饱。

英日更别说了,一个占着租界,一个盯着东北的棉花地,咱们这小报社,跟他们掰手腕,不是拿鸡蛋撞石头?”

“那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工人被巡捕打、纱厂倒闭啊!”

秦时铭急了,嗓门拔高了三度,“我今天在海关门口,看见个老工人,抱着纺车哭,说工厂倒了,家里五个娃等着吃饭——他那纺车,木头都磨得发亮,比我爷爷的拐杖还老!”

这话一出口,编辑部里突然静了下来。

老李头手里的铅字盘停了,小周的红笔悬在纸上,连窗外卖梨膏糖的“叮铃”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王铁嘴盯着秦时铭那张还带着稚气的脸——这小子从北平来上海才三天,眼睛里还没被租界的霓虹灯磨掉光,跟他刚当记者那会一个样,一股子“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轴劲。

“你想咋地?”

王铁嘴突然笑了,把老花镜往上推了推,“写稿子骂洋公使?

还是去南京堵宋子文的门?

我告诉你,上次有个学生报的记者,写了篇《关税自主不是空话》,第二天就被租界巡捕按了个‘扰乱治安’的罪名,关了七天——出来的时候,头发都愁白了三根!”

“我不骂公使,也不堵大门。”

秦时铭伸手摸了摸桌上的账本,纸页糙得磨手,像是父亲当年的手掌,“我查。

查清楚这洋纱到底是怎么做到‘低价倾销’的——是真成本低,还是背后有猫腻?

我爹那账本里写着,光绪那会洋纱就敢低于成本卖,现在过了二十年,他们总不能靠喝西北风做生意吧?”

“查?”

王铁嘴叼着烟,眉毛挑得老高,“你知道美孚纺织厂的大门朝哪开吗?

人家门口站的不是看门的,是穿黑西装、带白手套的洋保镖,手里的棍子比你胳膊还粗!

再说那买办,一个个跟泥鳅似的,见了洋人点头哈腰,见了咱们就摆官架子——你能从他们嘴里掏出半个字的实话?”

“掏不出来就撬!”

秦时铭把相机往怀里一揣,胶卷盒硌着肋骨,倒让他更清醒了,“我昨天去采访杜会长,他塞给我一张‘满洲棉业株式会社’的纸条,说美日公使天天上门施压。

今天这电报一到,更说明这里头有事——洋纱低价、公使施压、军阀站队,说不定都是串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旁边的老李头突然凑过来,压低了声音:“秦小子,你要是真想去查美孚,我给你指条道。

我表侄子在那厂里当学徒,说里面的机器都是美国运过来的,一天能纺的纱,顶咱们本土厂十家的量。

不过你可别说是我告诉你的——我表侄子还想保住饭碗呢!”

“真的?”

秦时铭眼睛一亮,跟见了光的猫似的,“李师傅,您这可是帮大忙了!

回头我请您吃城隍庙的南翔小笼!”

“得了吧,小笼包就免了,你别把自己搭进去就行。”

老李头摆了摆手,又低头捡铅字去了,“那厂里的管事,是美国老板的小舅子,出了名的刻薄,见了学徒就骂‘瘪三’,你要是乔装进去,可得小心点。”

王铁嘴看着秦时铭这股子劲头,无奈地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扔给他:“这是美孚纺织厂的地址,还有几个倒闭的本土纱厂老板的名字——我昨天让资料员查的,本来想写篇‘实业困境’的稿子,后来怕得罪人,就压下来了。

你要查,就拿去用,但记住——别署名,稿子写出来,我得先审,要是太冲,我可不敢发。”

秦时铭拿起那张纸,指尖都在抖——纸上的字迹是总编的,一笔一划,透着股别扭的关心。

他抬头看向王铁嘴,老总编己经转过身,假装去整理桌上的电报,后脑勺的头发都白了一片。

“谢了,总编。”

秦时铭把纸叠好,塞进账本里,又把账本揣回怀里,跟揣着个暖炉似的,“您放心,我不会给报社惹麻烦的。

要是真查到了猫腻,我写出来,您要是觉得不能发,我就贴在租界的墙上——总有老百姓能看见。”

“你小子……”王铁嘴没回头,只是摆了摆手,“赶紧滚吧,别在这儿碍眼。

对了,门口的生煎包还热着,买两个垫垫肚子——查案也得有力气不是?”

秦时铭咧嘴一笑,抓起桌上的相机,转身就往外跑。

刚到门口,就听见王铁嘴在后面喊:“小子,要是被巡捕抓了,别说是我让你去的!”

他回头喊了句:“知道啦!

要是真被抓了,我就说我是自己要查的——跟您没关系!”

门口的阳光正好,照在他的蓝布长衫上,把汗渍和污渍都照得清清楚楚。

街对面,卖生煎包的摊子冒着热气,老板挥舞着锅铲,喊着“生煎包,刚出锅的生煎包”。

秦时铭摸了摸兜里的零钱,买了两个,咬了一口,汤汁烫得他首咧嘴,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

他掏出怀里的账本,翻到父亲记的那页,阳光照在字迹上,像是父亲在跟他说话。

秦时铭咬着生煎包,含糊不清地说:“爹,您放心,我肯定查清楚这洋纱的猫腻,不让那些洋鬼子再欺负咱们的本土厂。

要是查出来了,我给您烧份报纸,让您也看看。”

说完,他把剩下的生煎包塞进嘴里,拍了拍相机,朝着美孚纺织厂的方向走去。

街上的人来人往,有穿西装的洋人,有穿长衫的中国人,还有挎着篮子卖花的小姑娘。

秦时铭走着走着,突然觉得,这上海的街,看着繁华,底下却藏着太多的血泪——而他这杆笔,这台相机,还有父亲的老账本,说不定就能把那些藏在暗处的猫腻,给揪出来,晒在太阳底下。

走到一个弄堂口,他看见昨天救他的那个卖报老人,正坐在小马扎上,摇着扇子卖报。

老人看见他,眨了眨眼,递给他一份《申报》,低声说:“秦记者,今天的报上,有美孚纺织厂的招工启事——学徒,包吃住。”

秦时铭接过报纸,心里一暖,朝着老人拱了拱手:“谢了,老伯伯。”

老人笑了笑,挥了挥手:“赶紧去吧,别耽误了时辰。

对了,学徒要剃光头,你这头发,得找个剃头匠剃了。”

秦时铭摸了摸自己的头发,还挺长的,忍不住笑了——看来,要查案,还得先把头发“捐”给剃头匠。

他揣着报纸,抱着账本,朝着剃头铺的方向走去,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根倔强的笔,在上海的石板路上,写下了第一笔“查案笔记”。

而编辑部里,王铁嘴看着秦时铭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拿起桌上的电报,又看了看那本摊开的老账本,突然摸出火柴,点燃了那支没抽完的哈德门。

烟圈慢悠悠地飘向窗外,老总编喃喃自语:“小子,可别让我失望啊……这关税自主的仗,总得有人敢往前冲不是?”

桌上的电报还在,上面的“值百抽五”西个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而那本老账本,摊开的那页,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几十年前的血泪,和几十年后的坚持。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