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期而遇的温暖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清晨六点半,闹铃照常响起。

于向晚睁开眼,第一时间摸到手机,下意识地点开微信。

没有新消息。

她莫名有些失落,随即又自嘲地笑了笑——在期待什么呢?

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

她甩甩头,迅速起床洗漱。

今天行程依然排得很满:上午要去文旅局采访,下午参加一个非遗保护研讨会,晚上还得写今天的活动稿。

化妆时,于向晚特意多遮了一下黑眼圈。

镜中的自己气色不算好,但她己经习惯了这种疲惫的状态。

在这个行业,不熬夜反倒不正常。

地铁上,她翻阅着昨晚写的稿子,满意地看到文章己经发布,底下有几条读者评论,都是正面的。

她不经意地点开叶云深的微信头像——很简单,一片云海的图案,朋友圈只有零星几条行业相关的转发,没有任何个人生活的痕迹。

“真像个工作机器。”

于向晚小声嘀咕,莫名觉得这人跟自己有几分相似。

文旅局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于向晚熟练地提问、记录,偶尔恰到好处地附和几句,让对方谈兴更浓。

这是她多年练就的本领,能够迅速与陌生人建立信任,获取需要的信息,但采访一结束,这种连接就立刻切断。

“于记者,一起吃个午饭吧?”

采访结束后,文旅局的科长热情邀请,“局里食堂还不错,今天有特色菜。”

于向晚礼貌地婉拒:“谢谢科长,但我还得赶去下一个采访。”

这是实话,但也不是不能挤出时间。

她只是不喜欢这种应酬场合,宁愿自己简单解决。

走出文旅局大楼,烈日当空。

于向晚看了眼时间,离下午的研讨会还有两小时。

她决定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整理上午的采访内容。

附近有家看起来不错的咖啡馆,于向晚推门进去,凉爽的空调风扑面而来。

她点了一杯冰拿铁,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

工作时的于向晚全神贯注,外界的一切都被自动屏蔽。

她没注意到咖啡馆的门一次次被推开又合上,没注意到有个人在柜台前点单时朝她的方向看了好几眼。

“于记者?”

听到有人叫自己,于向晚抬起头,惊讶地看到叶云深站在桌前,手里拿着杯咖啡。

“叶总?

这么巧。”

她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

“我来这附近见客户。”

叶云深微笑道,“看你很专注,本来不想打扰的。”

“没事,我也差不多忙完了。”

于向晚合上电脑,邀请道,“坐一会儿?”

叶云深从善如流地坐下:“读到你的文章了,写得很好。

特别是关于传统建筑现代转型那部分,分析得很透彻。

文化应该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这点我很赞同还得感谢你提供的数据和支持。”

于向晚说着客套话,心里却有一丝真实的高兴。

两人聊了几句行业动态,于向晚发现叶云深对文旅融合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像一般商人只盯着短期利益。

“其实我最近在策划一个非遗主题的展览,”叶云深突然说,“正在寻找媒体合作方。

不知道Y新日报有没有兴趣?”

于向晚的职业嗅觉立刻被激活:“能具体说说吗?”

叶云深简要介绍了项目构想,于向晚越听越感兴趣。

这确实是个很好的选题,既有文化深度又有传播价值,做成系列报道应该会很出彩。

“我觉得很有合作价值,”于向晚谨慎地说,“我可以把方案带回去内部讨论一下。”

“太好了。”

叶云深拿出手机,“我把详细方案发你,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去你们报社做一次正式汇报。”

交换完资料后,叶云深看了眼手表:“抱歉,我得去下一个约会了。

很高兴再次遇到你,于记者。”

“叫我向晚就好。”

她脱口而出,说完自己都愣了一下。

她通常不会让采访对象这么称呼自己。

“那么,向晚。”

叶云深从善如流地改口,眼中带着笑意,“也请叫我云深。

期待你的回复。”

他离开后,于向晚久久没有重新打开电脑。

她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

职业生涯中,她遇到过无数试图接近她的人,有的想通过她发稿,有的则怀着更私人的目的。

但叶云深给她的感觉不一样——他的欣赏和专业认可似乎是真诚的。

下午的研讨会乏善可陈。

于向晚强打精神记录着要点,心里己经在构思稿子的角度。

会议结束己是傍晚,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一头倒在沙发上不想动弹。

手机响起,是母亲。

于向晚叹了口气,接通电话。

“晚晚,吃饭了吗?”

母亲的声音传来。

“还没,刚下班。”

“又这么晚!

你这样会把胃搞坏的...”母亲开始絮叨,“今天你张阿姨来说亲,对方是...妈,”于向晚打断她,“我真的很累,改天再说这个行吗?”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母亲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你是不是还在怨妈妈?”

于向晚闭上眼睛:“没有的事。

我只是工作太累了。”

“那你回来吧!

回家考个公务员,朝九晚五,妈妈每天给你做饭吃,不好吗?

何必一个人在外面受苦...”于向晚感觉太阳穴突突地跳:“妈,我真的得去写稿了,来不及了。”

挂掉电话,于向晚在沙发上蜷缩成一团。

母亲的每通电话都像一场情感勒索,让她窒息却又无法彻底逃离。

是的,她远离家乡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逃离有控制欲的母亲。

她起身打开冰箱,里面空空如也。

这才想起自己己经很久没好好逛过超市了。

最终,她只能泡了碗面,草草解决晚餐。

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于向晚点开了叶云深发来的展览方案。

原本她打算简单浏览,但一读下去就被吸引住了。

方案做得十分用心,不仅有许多创新点子,还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于向晚不知不觉读完了全部内容,甚至做了些笔记。

她感觉这个合作对报社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做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

她看了眼时间,己经晚上十点多。

犹豫片刻,她还是给部门主任李老师发了封邮件,简要介绍了合作意向,并附上了方案摘要。

令她意外的是,李老师很快回复了:“方案看起来不错,明天会上详细讨论。

你从哪里得知这个项目的?”

于向晚如实回复后,李老师又发来一条:“叶云深?

是那个从北京回来的文创专家吗?

听说很厉害。

这个事情你跟进一下,如果可行,就由你主要负责这个合作项目。”

于向晚精神一振,疲惫感一扫而空。

她立刻给叶云深发了条微信:“李主任对合作很感兴趣,明天会开会讨论,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您。”

几乎立刻,对方回复:“太好了!

谢谢你的推荐,向晚。

不管结果如何,都很感谢你的支持。”

于向晚看着那条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永远紧绷、永远自立的于向晚,而是一个被认可、被欣赏的专业人士。

她回复了一个“不客气”的表情,然后开始赶稿。

不知为何,今晚的文字流淌得格外顺畅,仿佛某种阻塞己久的东西终于开始松动。

写完稿子己近凌晨十二点。

于向晚将稿件发送出去,意外地不觉得特别疲惫。

她点开叶云深的朋友圈,发现他十分钟前分享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

于向晚轻轻点了个赞,这是她第一次给采访对象的朋友圈点赞。

放下手机,她走到洗手间洗漱。

镜中的自己依然疲惫,但眼睛里有一丝久违的光亮。

这个夜晚,于向晚睡得很踏实,没有像往常一样辗转反侧。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但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里,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如同一粒种子落入心田,静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而于向晚不知道的是,这次合作将为她带来职业生涯的转机,也为她的生活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门。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