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历朝历代的反应
它化作一片无法形容其巨大的、流淌着柔和星辉与数据流光的能量潮汐。
这片潮汐无视了时间与空间的铁律,如同拥有自我意识般,精准地锚定了华夏文明诞生、成长、辉煌与沉浮的每一个重要时空坐标点——从先秦的列国纷争,到秦汉的帝国初啼,再到盛唐的华章、两宋的文华、蒙元的铁骑、明清的落日余晖……秦,始皇三十西年,咸阳宫。
嬴政高踞于玄黑帝座之上,冕旒垂落,威严的目光扫视着阶下噤若寒蝉的群臣。
李斯正在奏报郡县推行情况。
突然,殿外传来山呼海啸般的惊呼,声音里充满了无法言喻的惊骇!
“何事喧哗?!”
嬴政不悦皱眉,声如金铁交鸣。
一名郎官连滚爬爬冲入殿中,面无人色,手指殿外天空,语无伦次:“天……天裂!
陛下!
天裂开了!!”
嬴政霍然起身,大步流星走向殿外。
当他的目光触及那片占据了整个苍穹、将白昼般的柔和光芒洒遍咸阳的巨大光幕时,这位横扫六合、自诩功盖三皇五帝的始皇帝,瞳孔骤然收缩!
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悸动与难以言喻的威压感瞬间攫住了他。
“此乃何物?!
天降祥瑞?
抑或……”他握紧了腰间的太阿剑,声音低沉,蕴含着风暴。
同一时间,骊山脚下。
数十万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刑徒在皮鞭与呵斥声中,如同蝼蚁般搬运着巨石。
沉重的号子声压抑着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突然,一个少年刑徒手中的石杵“哐当”落地,他呆呆地指着天空,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嘶哑声。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抬头。
黑暗的天穹,被一片无法想象的巨大光幕取代!
柔和的光芒照亮了他们麻木而惊恐的脸,照亮了监工同样呆滞的表情。
“天……天神显灵了?”
“是祥瑞?
还是……惩罚?”
“老天爷开眼了吗?”
一个老刑徒浑浊的眼中滚下热泪,喃喃自语。
汉,高祖七年,长安未央宫。
刚刚平定异姓王叛乱不久的刘邦,正搂着戚夫人饮酒作乐。
萧何、张良等重臣陪坐一旁,气氛还算轻松。
殿外骤起的巨大喧哗打断了丝竹之声。
“搞什么名堂?”
刘邦醉眼惺忪,不满地嘟囔。
樊哙一身甲胄,风风火火冲进来,满脸的匪夷所思:“大哥!
出大事了!
天上……天上挂了个好大好亮的布!
比未央宫还大!
还在发光!”
刘邦酒醒了一半,在戚夫人的搀扶下踉跄出殿。
当看到那覆盖了整个长安上空的“天幕”时,他张大了嘴巴,下巴都快掉到地上。
“我滴个乖乖!
这……这啥玩意儿?
老天爷放皮影戏?
这么大手笔?”
他挠了挠头,习惯性地看向旁边的张良,“子房,你点子多,这玩意儿吉凶啊?”
张良面色凝重,手指掐算飞快,眉头紧锁:“陛下,此象亘古未有,非吉非凶,其意难测,恐非人间之力可为。”
他心中警铃大作。
长安街头,百姓们早己涌上街头,对着天幕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唐,贞观十年,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正与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心腹重臣在甘露殿议事,商讨来年农耕与突厥事宜。
内侍总管王德跌跌撞撞闯入,声音都变了调:“陛下!
陛下!
天……天有异象!
长安城……不,是整个天空!
都被照亮了!”
李世民剑眉一扬,沉稳起身:“随朕去看!”
他快步走到殿外开阔处。
当那宏伟无匹、散发着柔和圣洁光辉的天幕映入眼帘时,这位以英明著称的天可汗也难掩震撼之色。
“此等景象……闻所未闻!”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惊疑与强烈的好奇,“辅机,玄龄,克明(魏征字),尔等以为如何?
是仙家手段?
还是……天启?”
他心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祥瑞?
警示?
抑或是某种前所未有的机遇?
长孙无忌目瞪口呆。
房玄龄捻须沉思。
魏征则目光锐利,首言道:“陛下,无论吉凶,此象现于万民之前,须臾间天下皆知!
当务之急是安抚民心,查明真相!”
长安城朱雀大街,早己万人空巷。
胡商、士子、僧侣、百姓混杂一处,各种语言的惊叹、祈祷、猜测汇聚成巨大的声浪。
宋,宣和年间,汴梁皇宫艮岳。
宋徽宗赵佶正在他心爱的皇家园林中,对着新得的奇石挥毫作画,身边环绕着蔡京、童贯等宠臣,一片歌舞升平。
突然,天空亮如白昼,将他的画作映得失了颜色。
“嗯?”
赵佶不悦抬头,随即手中的御笔“啪嗒”掉落,墨汁污了宣纸也浑然不觉。
他脸色煞白,指着天空,声音颤抖:“天……天漏了?!
蔡卿!
童贯!
这……这是何妖孽?!”
蔡京也是面无人色,强自镇定:“陛……陛下勿忧,许是……许是祥瑞吉兆?”
语气却充满了不确定。
童贯更是吓得后退一步,握紧了腰刀。
汴梁城内的百姓更是炸开了锅,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有人跪拜,有人惊慌失措。
明,洪武十年,南京紫禁城。
朱元璋刚批完一批涉及贪腐的奏折,朱笔上的朱砂如血,他眼中杀意未消。
太子朱标侍立一旁,神情忧虑。
殿外陡然爆发的巨大喧哗让朱元璋眉头紧锁。
“标儿,去看看,外面闹腾什么?
莫非又有刁民作乱?”
朱元璋声音冰冷。
朱标匆匆出去,片刻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声音带着惊惶:“父皇!
天……天上!
挂了一块好大好亮的幕布!
整个应天府都看得清清楚楚!”
朱元璋霍然起身,龙行虎步至殿外。
当看到那覆盖苍穹的光幕时,他瞳孔一缩,一股凌厉的杀气与深深的忌惮涌起。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祥瑞,而是威胁!
“妖孽!
定是妖孽乱世!”
朱元璋厉声喝道,“传令五军都督府!
全城戒备!
令钦天监速来觐见!
再派人去市井,给咱听听百姓都在嚼什么舌根!”
他绝不容忍任何动摇他统治根基的异象。
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惶恐不安,议论纷纷,小贩的吆喝、孩童的哭闹都被这惊天异象压了下去。
清,乾隆二十年,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乾隆帝正在欣赏新入贡的西洋自鸣钟,听着那清脆的滴答声,志得意满。
太监总管吴书来连滚爬爬地冲进来,声音尖利:“万岁爷!
万岁爷!
不得了了!
天……天开眼了!
挂……挂了好大一块会发光的匾!”
乾隆眉头一皱,不悦道:“慌什么?
成何体统!”
他放下手中的玉器,踱步到窗前推开。
当那笼罩西野、辉映九州的巨大光幕映入眼帘时,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帝王也难掩惊愕。
“嘶……”乾隆倒吸一口凉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等奇观……亘古未有!
吴书来,速传西洋画师郎世宁!
再传钦天监正!
朕倒要看看,这是西洋的新奇玩意儿,还是……”他心中快速盘算着如何将这“天降异象”与自己“天命所归”联系起来,写进自己的功绩簿里。
北京城的茶馆酒肆、胡同巷口,旗人***议论纷纷,有说祥瑞的,有说洋人妖法的,莫衷一是。
万世瞩目之下,天幕中央,光芒流转,凝聚成几个横跨时空、无论识字与否皆能瞬间明其意的大字:青史鉴·特别篇:破除滤镜!
理性审视秦始皇嬴政的功与过 UP主:青史鉴字幕下方,一个穿着“奇装异服”(T恤、休闲裤)、发型清爽的年轻男子身影清晰浮现,背景是流动的星河与古朴的竹简虚影。
他面带一种平和而略带探究的神情,对着无形的镜头(实则是万古时空)微微颔首。
一个清晰、平和、带着现代特有语调和节奏的声音,透过天幕,响彻在每一个时代的天空下,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青史鉴’,一个试图在时间长河中打捞真相的后来者。”
“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是一位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名字——秦始皇,嬴政。”
“哗——!!!”
秦,咸阳宫前。
“嬴政?!
是陛下!!”
“青史鉴?
审视陛下功过?!
狂妄!!”
群臣哗然,惊怒交加。
赵高眼神闪烁,李斯面色凝重。
嬴政本人,负手而立,冕旒下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死死盯着天幕上自己的名讳,一股被评判、被审视的强烈不悦与隐隐的期待感交织升腾。
“审视朕?
哼,后世小儿,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什么!”
骊山工地。
“秦始皇……嬴政……” 无数刑徒低声念着这个名字,麻木的眼中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复杂的情绪波动,是恨?
是畏?
还是别的什么?
监工也忘了鞭打,紧张地望向咸阳方向。
汉,未央宫前。
“哈哈哈!
秦始皇!
好!
好啊!”
刘邦拍着大腿,一脸看好戏的兴奋,“这劳什子天幕有意思!
来来来,子房,萧何,都听听,后世怎么评说这位‘祖龙’的?
看看他有没有咱老刘家厚道!”
他语气戏谑,眼中却精光闪烁。
唐,甘露殿外。
“秦始皇……”李世民神色肃然,“此人之功过,确为后世帝王之镜。
望这‘青史鉴’,能秉公而论。”
他更关心的是其中的治国之道与教训。
宋,艮岳。
“秦……秦始皇?”
赵佶脸色依旧发白,他对这位“暴君”本能地感到恐惧,“蔡卿,此等凶戾之君,有何好论的?
莫要污了朕的耳朵……”他只想躲回他的艺术世界。
明,紫禁城。
“嬴政?”
朱元璋冷哼一声,带着一丝不屑,“确是个人物,可惜……哼!
听听!
听听后世怎么戳他脊梁骨的!”
他心中却在快速对比,警惕自己是否也有被后世如此“审视”的地方。
清,养心殿。
“哦?
始皇帝?”
乾隆捋了捋胡须,眼中带着评判与比较的意味,“朕之文治武功,岂是此等只知严刑峻法之辈可比?
不过……听听也无妨。”
他优越感十足。
天幕上的林远(青史鉴)自然听不到这万古的喧嚣,他按照自己的脚本,开始了讲述,声音平和却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提到秦始皇,后世评价往往两极分化。
有人奉其为‘千古一帝’,认为他‘横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奠定了中华万世一统的根基;也有人斥其为‘暴君’,‘焚书坑儒’,‘役民如草芥’。
那么,抛开这些标签化的争论,让我们回归史料,看看这位始皇帝,究竟留下了什么?”
他的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秦始皇嬴政的功绩,是划时代的,是光照千秋的!”
天幕画面骤然变化!
恢弘激昂的背景音乐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