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忘恩负义皆无情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借钱的念头一起,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便是二叔的妻子,我的叔母。

记得当初父亲事业有成,发了财后,念及兄弟情谊,特地将一无所有的二叔提拔成公司主管,给了他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让二叔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后来,命运却对二叔一家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二叔得了癌症。

医生说,二叔无法开刀做手术,只能化疗,大约需要化疗五次,每次将近八万。

五次下来就得西十多万,而成功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五十。

那是2007年,西十万对于二叔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放弃吧,实在不甘心,毕竟还有那百分之五十的活命机会。

那个时候,父亲能流动的资金也只有二十万左右。

为了救二叔,他毅然决然地贱卖了一批公司的设备,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了西十万给二叔去省城治疗。

可以说,父亲为了救治二叔,真的是砸锅卖铁。

可天不遂人愿,二叔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

对父亲而言,这是一场人财两空的悲剧。

我还记得母亲当时又心疼又气愤的模样,她冲着父亲大声埋怨:“你说你怎么那么傻,你弟弟治病的所有费用西十多万全部都是你出了,医保报销的钱就打你弟媳妇的账上,你知道不知道你弟生病以来亲戚朋友捐款都有十几万,全部都给你弟媳收了。”

父亲却只是微微叹气,轻声说道:“她不是还有个女儿要抚养么,挺不容易,那些钱留着养大孩子也挺好啊……”母亲一听,情绪更加激动:“我还第一次听人说,治病的钱哥哥全出,妻子还赚钱,她不容易我们就容易么?

你贱卖的那些设备,那都是我们夫妻辛苦打拼而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父母为此事大吵了一架,激烈的争吵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我不知道医保报销了多少,反正都被叔母收为己用,但是二叔接受亲戚朋友的捐款确实有将近十余万。

如今父亲生病,我第一个就给叔母打去了电话。

毕竟曾经父亲给他们家那么大的帮助,当初父亲是拿出西十万给二叔治病,如今我是打算跟叔母借钱治病,给和借这性质不一样。

我心里想的很简单,觉得叔母不会拒绝,更不应该拒绝。

电话里,简单寒暄几句我便进入了正题。

结果叔母的回答让我不可置信:“侄女,大哥的事我知道了,钱我帮不了你,你堂妹刚结婚,很多地方要用钱,我在给她带娃,要不你想想别的办法吧。

有空我会去探望下大哥的!”

没等我发声,电话就被挂断。

那一刻,如果怨恨能化作利刃,我真想狠狠刺向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白眼狼、没良心……各种难听的词汇在我脑海中翻涌,可我知道,愤怒也只是徒然。

心有不甘的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拨通了堂妹的电话,试图唤起她的回忆,让她帮忙筹点钱。

“堂姐,说真的,你们家也没帮我们什么,现在我们家才刚缓过来,实在无能为力。”

堂妹那轻描淡写的话语,让我愤怒得无言以对。

她是不知道,还是选择性忘记?

她年幼住院时,那八千多的治疗费,全是我父亲出的。

那可是九几年,八千多几乎是普通人一年的收入。

除了二叔那西十多万的治疗费,她们家平日里的生活费、学费,也常常是我家在接济。

就连读个大专,我家都赞助了一万给她。

如今她竟说出这种话?

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忘恩负义的本性一脉相承。

这一刻,我彻底看清了人性的凉薄。

有些人,你帮她千次万次,她也不会记得你的好,反而觉得理应如此。

我咬了咬牙,决定向我所有认识的人开口借钱,什么脸面、尊严,在这彷徨无助的时刻,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

对了,我还有个最好的闺蜜,她叫叶欣。

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一首形影不离。

叶欣初中到高中时,她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读大学的时候,她家却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住别墅、开豪车,她每月的零用钱更是高达五千,成了人人羡慕的暴发户,至于其中缘由,我后面会说道。

怀着一丝期待,我拨通了叶欣的电话,把父亲的病情、家里的困境,一五一十地如实相告。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她尖锐的声音:“婷婷,你不会是来试探我的吧?

听说你父亲公司破产了,欠了一***债?

然后你就说你父亲生病了?

亏你说得出口,别试探我了,我们姐妹义结金兰的,我在开会,晚点再联系。”

我整个人都僵住了。

闺蜜?

最好的朋友?

我失魂落魄地放下电话,无助和孤独的感觉,让我胆战心寒。

我只能强打精神,继续向其他人求助。

凡是认识的普通同学,或者朋友,我并不了解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裕。

极少人对我伸出了援手,这个两百,那个三百,数额很小,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就这样,好不容易筹到了将近一万。

那时没有便捷的网上筹款渠道,即使有,我也不知道。

总之,每一次开口借钱,都像是在揭开自己的伤疤,可只要能救父亲,我什么都顾不上了。

母亲出去筹钱刚回到家,苦瓜着脸说:“你还记得以前在我们家做保姆的严婶么?”

我下意识地点点头,严婶的模样在我脑海中渐渐浮现。

她在我家做保姆多年,除了正常工资,平时总以孩子考驾照没钱、要买电脑学习等理由,向我家借了不少钱,每次也就三五千。

后来她家土地征收得到了几百万,就辞职回家享福了。

“我去她家找她了,她有钱,她不肯借,我说让她把之前跟我们拿的钱还给我也可以,严婶说她记性不太好,让我们拿出借条。”

母亲说完,眼中满是失望。

借条?

严婶借钱从没写过借条,在父母心里,早就把她当家人,三五千的小钱,谁会想到要借条呢。

“不想借就不想借,说什么借条?

是借口罢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