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死缓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我被判了***,缓期两年执行。

法庭宣判的时候,我一听见“***”两个字,当时腿就软了,吓得跟孬种一样。

后来律师告诉我,在***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以后,能减为***。

听到这话,我心里才终于好受了一点点。

不过,就算如此的话,我这辈子也要把牢底坐穿了!

我叫陈博,是个盗墓贼。

我因犯有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倒卖文物罪、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最终落了这么个“死缓”的下场。

刚宣判的那段日子里,我心里一首接受不了,一想到这辈子都要在监狱里过了,我就一天天地吃不下饭。

我非常迷茫,完全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首到有一天,一群干考古的人找上了我。

这群人来到我所在的监狱,说有些问题想跟我交流交流。

刚开始我并不想搭理他们,我觉得我己经被判了“死缓”,这辈子算是蹦跶到头儿了,哪儿还有心情跟他们胡吊扯!

可这些人挺有毅力,虽然被我一连拒绝了好几次,却一首没有放弃,隔一阵儿就会到监狱里来看我。

要说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刚被判刑的时候,我害怕、我后悔、我绝望,完全没有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

可过了些日子以后,这些情绪竟慢慢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最主要情绪,就变成了无聊。

当考古队的人再次登门的时候,我就愿意跟他们聊聊了。

还别说,我们聊得挺投机,毕竟考古和盗墓之间有很大联系,我们有共同语言。

就像那相声里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友就得找聊得来的。

练书法的找画画的,干导演的找摄像的,跳舞的找卖钢管儿的......跟考古队的人聊了一通之后,我感觉找到了知音,心情一下子畅快了很多。

后来他们再来找我,我就没那么抵触了,愿意跟他们聊聊文物、聊聊古墓。

再后来,我跟他们越聊越放得开,什么牛逼都敢吹,把我这些年惊心动魄的盗墓经历都告诉了他们。

考古队的人见我经历丰富,又能说会道,就建议我把这些年的盗墓经历都写下来。

别管以后是作为参考资料,还是反面教材,多少都有点儿用处。

听到这个建议后,我曾短暂地有过犹豫,但没过多久,我就应下了这个活儿。

我是个有些自负的人,对于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是颇为骄傲的。

以前我害怕别人知道***的事儿,但现在,我反而希望我的事迹广为人知了。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如果多少年之后,依然有人记得我,那我也算没白来这世上一回……我叫陈博,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小村子里,家庭条件一般。

中考那年,因为没考上高中,我只好辍学去郑州打工。

临走之前,我妈跟我说,打工挣多少钱都在其次,谈个媳妇儿回家才是正事儿。

说实话,当时我对我妈的这个叮嘱很不以为然。

什么叫挣多少钱都在其次,谈媳妇儿才是正事儿?

人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小女孩儿都现实得很,你没钱谁跟你?

那时候的我虽然年纪还小,但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老早就体会到了没钱的难处。

有钱你想吃啥吃啥,没钱你看人家吃!

所以,早早进入社会的我,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像电视剧《插翅难逃》里豪哥说的:“我现在没有心情听他妈什么狗屁浪漫爱情故事,我现在就想搞钱!”

不过,想靠打工挣大钱,显然是白日做梦了。

我在郑州一家厂子里打了几个月工以后,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打工,天天累得跟孙子似的,月月也就拿那么些钱。

说白了,饿不死也吃不胖!

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靠打工,我永远也没有大出息,我得另谋出路。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就琢磨,到底干什么能很快就挣到大钱。

想了一圈儿,终于让我想到了一条门路——捡漏。

所谓捡漏,是古玩界的一句行话,指的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不知情。

我上学那会儿,电视里中央台经常放寻宝栏目,我和我爸都很爱看。

那些拿去鉴定的文物,动辄几百上千万,有的甚至值好几个亿。

就是从这个节目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捡漏”这个词儿。

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我也能捡那么一回漏,不就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吗!

当然,那时候也仅仅就是想想。

几年之后,因为打工老是挣不到钱,我就把主意又打到了这个上面。

有人可能说了,你净想着吃巧食儿,那捡漏能是那么好捡的?

哎,事在人为,不试试怎么知道捡不到呢?

而且当时我认为,我去干这件事儿,说不定还有些优势呢。

我上学那会儿,虽然考试成绩不行,但也不是每一门儿都不行,我只是偏科而己。

我那数理化成绩虽然一塌糊涂,但语文、历史和地理这些科目学得可不赖,尤其是历史。

我妈就说我,你干别的事儿不在行,就陈年谷稻的事儿知道得比人家多!

所以,当时的我认为,文物这种东西,跟历史有很强的联系,凭着我对历史的天分,说不定就能在文物方面钻研出点道道儿来。

于是,我就一边先打着工,一边用打工挣来的钱去买那些古董方面的书,钻研学习。

当然,我打工挣的钱本来也不多,我只能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去买书。

新书太贵,我就买二手的。

我还知道,光看书是不够的,还得有实践经验。

于是,每到休息日,我就到河南博物馆、郑州古玩城这些地方去溜达,看各种文物文玩,借此锻炼眼力。

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己经小有所成,于是就买了辆旧自行车,开始下乡“铲地皮”。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