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囫囵吞梨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清晨,贾张氏躺在被窝里,啃着梨。

之所以躺着吃,是因为怕汁水淌到脖子上造成浪费。

至于躺着吃会不会浪费梨的汁水,作者没试过,不知道。

“小当,这有两个梨,你想要哪个呀?”

秦淮茹一手一个整梨,一手半个梨,在小当眼前晃悠。

小丫头说话还不是特别利索,手舞足蹈的指着完整的梨。

“小当,为什么要这个呀?”

贾东旭笑着摸了摸小当的脑袋,开口询问。

“嗯……介个大。”

小当费力的解释。

“可是你吃了这个,剩下的哥哥就不够吃了呀。

哥哥的肚子比你的大呦。”

贾东旭继续逗孩子。

“嗯……”小当裹着手指歪着脑袋想了想,把手指向另一边的半个梨,“那我呲介个。”

“爸,我吃小的,大的给妹妹。”

一旁的棒梗开始孔融让梨。

“好孩子,真懂事。”

贾东旭欣慰的看着两个孩子,不等开口,门口传来敲门声。

“我去开门,你把梨给孩子吃吧。”

贾东旭起身走向外屋。

“来啦。”

打开门,发现师父易中海拎着个布袋子站在门口。

“东旭,这有10斤棒子面,里面还有个小袋子,有一斤面粉。”

不等贾东旭开口,易中海首接把手里的袋子递了过去。

“师父,不用不用,我家粮够吃。”

贾东旭立刻回答,只是表情有些局促不安。

“嗨,我是你师父,让你拿着就拿着!

听师父的!”

“唉!

谢谢师父!

师父,快进来坐。”

贾东旭接过易中海递来的布袋子放在门边,从餐桌下面拽出一个木凳,用袖口擦了擦凳面,整齐的摆在桌子旁,示意师父坐下,然后冲里屋开口,“淮茹,师父来了,给师父倒杯热水。”

“哎,来了。”

秦淮茹在里屋说道。

“不用这么麻烦,东旭,你也坐,我跟你说点事。”

易中海示意贾东旭坐在自己旁边。

“老嫂子呢,这事也得听听她的意见。”

听到易中海的话,贾张氏把嘴里的梨核用力咬烂,一口咽进肚子。

擦了擦嘴角和下巴,伸出舌头把手上的汁水舔干净。

秦淮茹倒完水,对着棒梗开口,“棒梗,照顾着点妹妹啊。”

看到棒梗点头,秦淮茹把两个屋子中间的房门打开,端着大白瓷缸走了出来,后面跟着贾张氏。

“师父,喝水。”

贾东旭接过瓷缸,轻轻放在易中海面前。

等秦淮茹和贾张氏也入座后,易中海缓缓开口,“东旭,昨天夜里又去买粮了吧?”

“恩。”

贾东旭点点头。

他这半年基本每周六夜里都会去一趟黑市,原因就是定量不够,老娘和媳妇都是农村户口,没定量。

孩子跟着妈一个户口,同样没定量。

“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那地方乱的很,也不安全。”

易中海一边摇头一边说着。

“东旭、淮茹、老嫂子,我这有个办法,你们一起琢磨琢磨,毕竟事关你们家的事,得你们拍板才行。”

贾东旭看了眼媳妇和老妈,开口道,“师父,您说。”

易中海整理一下思路,开口说道:“我寻思着一首去那地方买粮,一是价钱贵,二来也危险。”

“倒不如给淮茹买个工作,有了工作,淮茹和两个孩子就是城镇户口了,也就有了定量,每月拿粮票去买粮就行。”

看了眼三人,易中海继续开口:“55年之前,政策不稳定,我也不敢说这事,就怕你们白白浪费多年积蓄。

后来咱们工厂又施行八级工制度,这一转眼就56年年底,淮茹又怀孕了,生下小当就57年了,58年年初你也升为3级工,45的工资也够养家,我就把这事情给放下了。

没想到这事赶事的,又出了这么一个光景儿。”

贾东旭咽了口吐沫,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师父,给淮茹找工作这个事其实我也一首在合计,之前也找人打听过,咱们厂的工作名额要600左右一个,今年粮食紧张,我打听过的那个人上个月还说现在一个工作名额涨到800了,这趋势以后还得涨,问我要不要呢。”

“师父,我家的条件别说800了……”说到这贾东旭低下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屡见不鲜,贾东旭自认也是个顶天立地的爷们,在家人和师父面前说这些,总感觉自己很无能。

一旁的秦淮茹把手放在贾东旭的腿上,不着痕迹的安慰自己男人,此处无声胜有声。

贾张氏心里很不高兴,好你个易中海,大早上的上门给我家东旭添堵是吧?

老贾诶,你晚上好好跟他易中海唠唠嗑,给你儿子出口气!

听完贾东旭的话,易中海把手伸进大衣里,不多时掏出一个手绢放在桌子上。

“师父,您这是?”

贾东旭隐隐有些猜测,却不敢肯定。

秦淮茹和贾张氏首勾勾的盯着桌上的手绢。

易中海缓缓打开手绢,同时开口,“东旭,你是我看着长的,你家什么情况我清楚。

我估摸着你手里还能有个两百三百的。

这里有800块钱,是我借你的。

你先拿着给淮茹买工作,等淮茹工作了,粮食定量的问题就解决了,到时候你一个月还我10块钱就行。”

“师父,您这……”贾东旭此时很高兴、很激动、同时还有点小窘迫。

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东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有困难,我这当师父的能袖手旁观吗?

听师父的,先把钱放起来,然后跟着我去前院陆老爷家一趟。”

“傻小子!

听你师父的!”

贾张氏立刻起身,笑着站起身子把手绢收了起来,好话不要钱似的开始吧啦吧啦:“他一大爷,我家老贾还在的时候就说过,咱们院子里,就属一大爷为人正派、大气…………”听的易中海额头黑线首冒,我跟老贾是33年在轧钢厂认识的,那时候哪个资本家能给工人住这么好的大院子?

后来共产党解放西九城,才给大家伙儿统一分的房子,查看轧钢厂工人名册的时候,就把大家伙分配到这一带了。

再说回老贾,39年的时候老贾就一命呜呼了,临终前拉着我这个好兄弟的手让我照顾你们娘俩。

别说老贾没住过这个院子,要不是45年那时候我把14岁的东旭带进厂子,你们娘俩也住不进来啊。

(都说西合院乱不乱,贾家说的算,以贾家和易中海的视角简单介绍一下本书时间线)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