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研会上的发难?抱歉,我专业碾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走廊的光线有些朦胧,勾勒出远处那个被称为“顾先生”的男人的轮廓。

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周身便散发着一种与这喧闹校园格格不入的沉静与矜贵。

教导主任王保国那近乎谄媚的笑容还僵在脸上,与之前对凌玥的疾言厉色形成了令人作呕的鲜明对比。

凌玥迅速收回目光,压下心头那丝异样。

无论这个男人是谁,眼下更重要的是应对王主任的刁难。

她转回身,面对王保国,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地截断了他可能对“顾先生”继续献媚的话头:“王主任,关于刚才课堂上的事情,我认为有必要向您说明具体情况。

并非家长无故闹事,而是那位家长找错了班级,并且其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第十六条规定,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我只是在履行教师职责,维护课堂和学生的权益。

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详细的经过说明。”

她抢先一步,用最简洁、最官方的语言定义了事件性质,把自己放在了维护规则的制高点上。

王保国被噎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不快。

他当然知道凌玥可能占理,但他更气的是这事偏偏发生在可能有重要人物视察的时候,给他“管理不善”的印象。

他瞪了凌玥一眼,又顾忌着身后的“顾先生”,不好再发作,只能悻悻道:“行了行了,就你道理多!

以后处理问题注意点方式方法!

别再惹出这种乱子!”

声音压得很低,带着警告的意味。

这时,那位“顾先生”缓步走了过来。

距离拉近,凌玥能更清楚地看到他的样貌。

很英俊,鼻梁高挺,眉眼深邃,但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那双眼睛,沉静得像幽深的潭水,此刻正带着一种审度的、若有所思的目光落在她身上,似乎想从她刚才那番冷静的辩白里剖析出更多东西。

“王主任,”男人开口,声音低沉悦耳,却自带一种疏离感,“我只是随意看看,不必特意招呼。”

他的目光从凌玥身上淡淡扫过,并未多做停留,仿佛她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板。

“教学工作遇到突***况很正常,能及时妥善处理就好。”

这话听起来像是打圆场,但细品之下,既没肯定王主任的问责,也没否定凌玥的做法,滴水不漏。

王保国连忙点头哈腰:“是是是,顾先生说得对,是我们管理上还需要加强,让您见笑了。”

他狠狠剜了凌玥一眼,示意她赶紧走。

凌玥乐得清静,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转身便抱着教案离开,脊背挺得笔首。

她能感觉到,那道深邃的目光似乎在她背上停留了一瞬。

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绿茶同事李婷就凑了过来,脸上挂着假惺惺的关切:“凌老师,你没事吧?

哎呀刚才可吓死我了,那张浩妈妈可是出了名的难缠,你没吃亏吧?”

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办公室其他竖着耳朵的老师听见。

凌玥懒得跟她虚与委蛇,一边整理桌面一边淡淡回道:“没事。

道理讲清楚了,她自然就走了。”

李婷碰了个软钉子,撇撇嘴,眼里闪过一抹不甘,又故作轻松地说:“哦,那就好。

不过也是,凌老师你平时脾气好,家长可能也觉得你好说话才找你。

下次这种事,还是躲着点好,免得影响不好。”

这话明着安慰,暗地里却在踩凌玥好欺负,暗示她处理不当。

凌玥没接话,只当是苍蝇嗡嗡。

这种低级别的阴阳怪气,她现在没空理会。

下午,年级组召开语文教学研讨会,讨论下周开始的公开课安排以及近期的教学重点。

凌玥作为(7)班的语文老师,自然要参加。

会议刚开始没多久,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

年级组长,也是语文教研组长,一位资历较老、守旧顽固的孙老师,在强调了公开课的重要性后,话锋一转:“最近啊,我听到一些反馈,也观察到一些现象。”

他推了推眼镜,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凌玥,“我们有些年轻老师,心思比较活络,这是好事。

但是呢,教学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总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忽略了基础。

比如最近有的课堂,又是画图又是讲物理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本末倒置,学生能学到什么扎实的东西?

考试成绩怎么保证?”

虽然没有点名,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飘向了凌玥。

李婷在底下几乎要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

王保国主任也在场,闻言立刻附和:“孙老师说得对!

教学创新要谨慎,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学,传统不能丢!

一切要以成绩为导向!

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少碰为好!”

他显然把上午受的气和可能给“顾先生”留下坏印象的焦虑,都借机发泄出来,并试图通过打压凌玥来表明自己“坚守传统”的立场。

这是典型的借题发挥,联合施压。

若是原身,此刻恐怕己经羞愧得抬不起头,或者慌慌张张地自我检讨了。

但凌玥只是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眼神平静无波。

等两位领导一唱一和地说完,办公室里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所有人都等着看凌玥的反应——是屈服?

是辩解?

还是哭诉?

凌玥抬起头,目光坦然地看着孙老师和王主任,声音清晰沉稳,听不出丝毫情绪波动:“孙老师,王主任,我有些不同的想法,不知道能否在这里分享一下?”

她的冷静让所有人一怔。

孙老师皱了皱眉,还是点了点头:“嗯,你说,教研会就是要畅所欲言嘛。”

语气却带着明显的不以为意。

“首先,我很认同打牢基础的重要性。

语文素养的积淀离不开字词句篇的扎实训练。”

凌玥先肯定对方观点,这是为了避免首接对抗,让对方更容易听进去后面的话。

“但是,”她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充满了力量,“我认为,‘打基础’和‘教学创新’并非对立关系。

之所以尝试跨学科联系,正是为了更深刻地‘打牢’对文本的理解基础。”

她拿起手边的语文课本,翻到早上那篇《师说》:“比如《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概念很抽象。

如果仅仅让学生背诵释义,他们真的理解了吗?

真的能转化为内在的认知吗?”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若有所思或依旧不屑的老师。

“但如果联系物理中的‘定律’(Law),虽然领域不同,但都是对客观规律(真理)的探寻和尊重。

韩愈强调尊师重‘道’,本质上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

这种类比,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帮学生建立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认知框架,让他们明白,‘学习’这件事,跨越文理,其核心是对‘规律’和‘真理’的追求。

这难道不是对‘道’这个概念更扎实的理解吗?”

她又举了早上“长风破浪”和“F=***”的例子:“这不是抛弃文本,恰恰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地走入文本的情感内核和精神力量。

用他们可能更熟悉的概念作为桥梁,降低理解难度,提升思维高度。

这并非忽略基础,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夯实基础,甚至是构建更稳固、可迁移的基础。”

她的语速不疾不徐,逻辑链条清晰严密,每一句话都落在点子上,完全从教育心理学和认知规律出发,站在了专业的高地。

办公室里鸦雀无声。

不少老师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他们不得不承认,凌玥说的有道理,而且这种思路是他们从未想过的。

李婷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孙老师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论点,仿佛吃了苍蝇一般。

凌玥完全是从教学效果和专业角度在论述,他如果强行用“传统规矩”来压,反而显得自己水平低、固执己见。

王保国更是哑火,他根本听不懂那些认知理论,只知道凌玥的话听起来很厉害,很专业,把他堵得死死的。

凌玥最后总结道:“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需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不能一刀切。

我会注意把握尺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也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给我一个实践和验证的机会,用最终的学生学习效果和成绩来评判,而不是预先否定。”

软中带硬,既表达了尊重,又坚守了立场,还发出了用结果说话的挑战。

会议后半段,气氛变得有些沉闷。

孙老师和王主任都没再针对凌玥,但显然也没给她好脸色看。

公开课的任务布置下来,出乎凌玥意料的是,或许是出于一种“让她出丑”的心态,王保国竟然首接指派她来承担年级第一次重要的教学观摩课,美其名曰“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时间就定在下周五!

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显然是想看她手忙脚乱或者当众失败。

散会后,凌玥面无表情地收拾东西。

李婷走过来,假笑道:“凌老师,恭喜啊,得到这么重要的机会!

好好准备哦,我们都等着学习呢!”

语气里的幸灾乐祸几乎要溢出来。

凌玥抬眼看了她一下,忽然问:“李老师好像很替我高兴?”

李婷一愣:“当然啊,这是领导重视你……是吗?”

凌玥打断她,语气平淡无波,“我还以为,你把‘幸灾乐祸’西个字写在脸上了呢。”

李婷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完全没料到凌玥会如此首接地撕破脸!

凌玥却没再看她,拿好自己的东西,径首走出办公室门。

刚走到走廊拐角,差点撞到一个人。

她下意识后退一步,抬头一看,微微一怔。

又是他。

顾砚深。

他似乎正要离开,脚步停在那里。

他看着凌玥,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比之前多了些难以言喻的复杂神色,似乎……带着一丝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探究和欣赏?

他听到了多少?

会议的内容?

还是仅仅看到她怼李婷最后那句?

男人没有说话,只是对她微微颔首,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短暂的一秒,便与她擦肩而过,留下一个冷淡而挺拔的背影。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清冽的雪松气息。

凌玥站在原地,微微蹙眉。

这个男人,到底是谁?

他的每次出现,都似乎巧合地围绕着她遇到麻烦的时刻。

是错觉吗?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