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决然出逃心坚定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穿越后的“林晓”在大观园中的生活,真如行走在钢丝之上,每一步都充满了小心翼翼和提心吊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轻柔地洒在屋内,(后文中一律称林晓为黛玉)“黛玉”缓缓地睁开了双眼。

她望着那陌生的绣着精美图案的床幔,心中涌起一阵无助与迷茫。

想起自己穿越而来的离奇遭遇,她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起身梳妆时,她对着铜镜中的自己,努力地模仿着原主那温婉柔美的神态和轻柔优雅的动作,生怕露出哪怕一丝的破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黛玉的身体好了很多,也许是换了灵魂的原因不再像之前那么弱。

在与姐妹们相处的时光里,“黛玉”总是谨慎地观察着她们的言行举止,试图融入其中。

然而,即便她竭尽全力,还是能敏锐地感觉到与她们之间存在着一层无形的隔阂。

有一次,在姐妹们聚在一起讨论诗词的时候,“黛玉”被热烈的氛围所感染,本想凭借自己在现代所学的丰富知识发表一番独特而新颖的见解。

可话到嘴边,她却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她害怕自己的观点太过新奇,会引起众人的怀疑和侧目。

于是,她只能默默地听着姐妹们的讨论,偶尔附和几句,心中却充满了无奈和失落。

用餐时,“黛玉”更是小心翼翼。

她仔细地留意着每一道菜肴的摆放顺序和食用方法,不敢有丝毫差错。

看着周围人优雅从容的姿态,她心中暗自紧张,手中的筷子也变得沉重起来。

每当有人不经意间看向她,她都会迅速垂下眼帘,掩饰内心的不安。

有一回,她不小心夹错了菜的顺序,被旁边的丫鬟轻轻提醒,那一刻,她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尴尬和羞愧让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夜晚,当整个大观园陷入寂静,月光如水般洒在庭院中,“黛玉”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她听着窗外呼呼作响的风声,思绪如乱麻般交织。

回忆起自己在现代的生活,那里有自由、平等,有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还有自己在现代的亲人和朋友们,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如今,她却被困在这封建礼教森严的古代世界,处处受限,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各种规矩的束缚。

不敢多行一步,不敢多说一句。

尤其是看到宝玉和宝钗出双入对的情景,“黛玉”的心就像被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地撕裂了一般疼痛。

每一次他们的欢声笑语传入她的耳中,都如同尖锐的刺刀,深深地刺痛着她的灵魂。

她知道,这肯定是原主留在自己心中的那份眷恋和情感,一时半会儿还没办法消散,也明白自己对宝玉的感情根本就没有那么沉重,也觉得宝玉对她来说只不过是比陌生人稍微熟悉那么一点,但是这大观园中的每一个都觉得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和失落。

那些曾经漫步的小径,赏过的花朵,好像都在温柔的看着她,承载她如今无法言说的困惑与烦闷,然而现实环境下却无解!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中,“黛玉”的内心逐渐萌生出逃离的念头。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便如同野草般在她心中疯狂生长,无法遏制。

她深知,古代社会对于女子的束缚是何等沉重,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困难。

但她更清楚,如果继续留在大观园,她将在无尽的痛苦和恐惧中逐渐枯萎,失去自我。

所以她慢慢在言语中试探紫鹃,而紫鹃因为看着姑娘的状态实在不对,也渐渐地生出心思!

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考和内心的挣扎,而且黛玉也有了之前一些模糊的记忆,终于下定决心逃离这个让她心碎的地方。

然而,她也明白,仅凭自己一人之力,要在这陌生的古代世界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她开始努力回忆原主的记忆,试图从那些模糊的片段中寻找可以依靠的力量。

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她想起了父亲林如海的一位好友。

此人曾与父亲交情深厚,把酒言欢,共论世事。

或许会念及旧情,助她一臂之力。

“黛玉”决定冒险一试,她趁着无人注意的时候,和紫鹃悄悄的商量好,偷偷找来纸笔,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

在信中,“黛玉”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大观园中的种种遭遇和无法言说的困境。

她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她真诚地表达了想要逃离的强烈愿望,并恳请父亲的好友能够伸出援手,救她于水火之中。

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她将信小心翼翼地折好,藏在贴身的香囊中,交待紫鹃细细留心,等待着寻找合适的机会送出去。

这时候王妈妈站了出来,“姑娘,这事就交给老奴吧,姑娘,老奴可是跟着您从林家出来的!

老奴有办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黛玉”每天都在焦虑中等待着回音。

她时刻关注着周围的动静,精神高度紧张。

每当有仆人经过,她都会下意识地躲起来,生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

她的眼神总是充满了警惕,身形也日渐消瘦。

王妈妈和紫鹃也高度紧张,可是看着自己的姑娘又心疼不己!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黛玉”收到了父亲好友的回信。

当她颤抖着双手打开信件,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时,眼中不禁泛起了泪花。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给她带来了希望。

信中说,他愿意帮助“黛玉”逃离大观园,并己经为她安排好了一切。

但同时也提醒她,这一路上必然充满艰辛,需要她做好心理准备。

“黛玉”紧紧地握着这封信,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

她的心跳得飞快,激动与紧张交织在一起。

她知道,前方等待着她的将是未知的挑战,但此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哪怕前途充满荆棘,她也要勇敢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接下来的日子里,“黛玉”和王妈妈,紫鹃开始悄悄地为逃离做准备。

她们深知没有钱出门寸步难行,于是她们偷偷地收拾了一些简单的衣物和首饰,将它们仔细地叠好,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包裹里。

这个包裹成了她们全部的希望,她总是时不时地检查一下,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

然后每个人贴身的衣服都缝了一些小口袋,里面放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银票。

同时,王妈妈密切关注着大观园中的动静,寻找着最佳的出逃时机。

她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行踪规律,记住了巡逻侍卫换班的时间,了解了哪些地方比较偏僻不容易被发现。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傍晚,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一片朦胧的雾气中。

雨水打湿了屋檐,滴答滴答地落下,仿佛为“黛玉”她们的逃离奏响了一曲悲伤而又坚定的乐章。

“黛玉”等人趁着众人都在晚食整个大观园安静的仿佛没有人在其中,悄悄地背起包裹,如同一只只敏捷的猫,轻手轻脚地向着约定的地点走去。

她们的心怦怦首跳,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

每走一步,王妈妈在前探路,黛玉和紫娟都要紧张地回头张望,生怕被人发现。

脚下的石板路因为雨水而变得湿滑,她们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发出声响。

路过花园时,一阵风吹过,树枝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她们招手告别。

当她们终于来到约定的地点,看到父亲好友派来的马车时,心中的巨石才稍稍落下。

那辆马车静静地停在那里,仿佛是她们通往自由的希望之舟。

黛玉带着紫娟和王妈妈毫不犹豫地登上马车,踏入车厢的那一刻,她黛玉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随着马车的缓缓前行,“黛玉”望着逐渐远去的大观园,心中既有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那朱红色的大门在雨中渐渐模糊,曾经熟悉的亭台楼阁也慢慢消失在视线中。

她知道,从此刻起,她的命运将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前方等待着她的是什么,她都将坚定地走下去,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 戳我直接看全本<<<<